在高温极端天气中,买新能源汽车的人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
事实上,国内多地已经遭遇高温炙烤。继6月23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北京市7月6日再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截至6日17时,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为41℃。天津、河北、山东等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纷纷突破历史极值。南方也难逃炎暑,7月7日早上,浙江五地气温上榜全国气温榜前十,湖北两城上榜。
(资料图)
除了高温,强降雨也为部分地区居民带来困扰。中央气象台7月7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江苏、湖北、四川、湖南等地局部有大到暴雨。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局地有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北旱南涝,极端天气频发加剧了人们对全球环境恶化的担忧。可以预见,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小。
其中,厄尔尼诺对农业生产、制冷家电和冷饮消费以及能源发电等行业的影响是比较容易预见的。而看似关联性没有那么强的汽车行业,是否也会受到影响就不容易观测了。
那么,厄尔尼诺现象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影响究竟是“加热温度”,还是“泼下冷水”?
一、加剧碳排放问题?
首先,我们要分析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其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其成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东南信风减弱和地球自转。不管是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上升流减弱,还是地球自转角速度减慢,从而影响信风和洋流的方向和强度,都有可能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换句话说,厄尔尼诺现象成因更多的是自然现象。
但是,厄尔尼诺现象与碳排放等环保问题并非毫无关联,恰恰相反,它们之间也存在一种复杂的双向作用关系:
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推动全球变暖进程,已然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而全球变暖改变了海洋和大气的温度分布和压力场,可能会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全球监测实验室的年度报告,2022年全球平均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为百万分之 417.06(简称“ppm”),创下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如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些天气现象会影响全球热带森林的碳循环,导致森林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根据中国科学报文章,一项新的数据分析显示,2014年至2016年的“厄尔尼诺”气候模式导致全球热带森林释放了30亿吨的碳,这一数值相当于同时期燃烧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约20%。
这种双向作用下,对气候的破坏是既包含短期因素,也具备持续性影响,而这些结果,最终将辐射到新能源汽车行业。
二、来自高温的打击?
理解厄尔尼诺的影响后,就不难看出,该现象不仅在短期内对新能源汽车形成影响,也会起到更长期的作用。
从短期来看,港股研究社认为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将从三个方面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
一是直接的高温考验。
盛夏暴晒下用车,一向是对空调的考验。众所周知,纯电动车是比较怕冷的,可是,在极端高温条件下,电动车空调制冷效果如何?这是所有购车者都会关心的问题。
根据懂车帝去年的一项非权威测试。超40款新能源汽车在极端高温条件下的空调制冷方面,基本呈现了一分钱一分货的局面。
在高于40℃的天气下,锁闭车门和车窗2小时后启动车辆,将空调设置为最强制冷模式,30分钟测试下,宝马iX3制冷30分钟后车内温度为18℃,其中包括五菱宏光MINI EV、Model 3、比亚迪海豚/元PLUS/秦PLUS EV、小鹏P7/P5、零跑C11/T03、高合HiPhi X、理想ONE等车型车内温度均高于30℃。
二是从能源领域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温天气会增加空调使用量,从而增加电力需求和负荷。这对电网稳定性和电力供应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中电联预计,今年夏季全国可能有2000万-300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根据地区限电停电、电力缺口以及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情况判断,华北地区、四川、安徽、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可能会面临一定保供压力。
当用电高峰期来临时,电价上涨可能抑制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同时,高温天气还增加了煤炭消耗量,从而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清洁优势。
此外,高温天气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性能和寿命,降低充放电效率和容量。
三是从原材料供应方面带来的复杂影响。
上游原材料价格一直是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2022年开始,为了应对成本上涨,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下游整车厂商开启多轮涨价,涨幅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为了解决原材料问题,越来越多车企垂直整合供应链。比如,5月12日,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公司经营范围新增常用有色金属冶炼;选矿等。
新能源汽车主要使用的有色金属包括镍、锂、钴、铝等,以铝为例,根据华龙期货研究,极端高温天气同样有利于铝土矿开采,这也就意味着矿产的产量可能将相比往常年份显著增加。
但是,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南方降水增加,或改善云南、四川等地电力供应。以云南为例,近期云南来水增多,对电解铝行业的用电管理已放开。另一方面,若厄尔尼诺现象加强,或对部分缺电省份的重要产业链造成扰动,如广西、山东、新疆、云南等地也是电解铝重镇。
因此,厄尔尼诺具体会对原材料价格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一定会从原材料方面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
我们认为,不管是能源问题,还是原材料问题,车企都不能被动等待“天气”,而要提前布局,减少风险。既要加快充电、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上游争夺原材料,下游末端回收资源,稳定供应链。
总体来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将更加考验车企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补能网络的建设。对供应链掌控度高的车企,比如比亚迪、特斯拉等将会进一步巩固竞争力。同时,在充换电站建设方面投入有力的车企,比如已拥有超1500座换电站的蔚来等,都有机会化问题为机遇。
三、“史上最热的夏天”掀起新能源浪潮
如果说短期影响可能弊多于利,那么厄尔尼诺现象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则起到了一定催化作用。
推进清洁能源利用、降低废气排放,与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共同构成了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道路。
站在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极端天气加强了绿色低碳出行的市场教育,对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都是利好。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有90%的可能性会持续到2023年下半年,但最恶劣的气温可能会在明年2024年出现,因为该现象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厄尔尼诺形成后的第二年显现出来。
对于极端天气的担忧注定将加大人们对气候保护的重视,新能源汽车会成为这一现象的受益者。正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高速增长是交通领域节能减碳的重要成果,有效拉动了汽车产业链换道超车,实现了以电动化产业链替代内燃机产业链的巨大提升。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新能源车企手握市场和政策双重红利,将伴随消费者绿色低碳意识的提升而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
从市场看,我国连续八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全球第一。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下线,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规模化新阶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销量有望突破900万辆。
具体来看,比亚迪稳坐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中均有品牌表现亮眼。
根据公开数据整理,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销量已达125.56万辆,暂列今年销冠之位;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累计销售93225辆,同比增长46.60%;作为新势力交付量榜首,理想汽车前六个月里交付量总计为139117辆,今年交付量有望达到30万。
对于国内市场未来发展潜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长期来看,我国汽车市场还有很大增长空间,预计内需消费顶峰在4000万辆左右。”
再从政策看,6月21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决定对购置日期在2024—2025年、2026—2027年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分别免征、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减税额分别不超过3万元、1.5万元。
免征、减半征税方案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预期,刺激新能源车销量数据稳定增长。对此,多家机构研报展示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看好:安信证券认为,从技术与产品维度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天风证券则指出,头部自主品牌及初具规模效应的新势力品牌有望稳健发展,二线品牌有望通过新车型、优惠政策等方式维持一定份额。
总之,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高增长是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浪潮下的必然结果,而厄尔尼诺一定程度上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升温”的作用。
当然,极端天气也透露出,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需要攻关核心技术难点,加强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垂直整合供应链,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来源:港股研究社
关键词: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