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焦 > 详情
环球要闻:漯河食品产业发展启示录
2023-05-28 12:15:27    顶端新闻

文丨方塘智库区域战略研究中心

【一】

要谈中国的食品产业,河南肯定是回避不了的,要谈河南的食品产业,漯河也是回避不了的,要谈漯河的食品产业,双汇也是回避不了的。但是,如果你对漯河的食品产业发展,还更多停留在“双汇时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官方的数据显示,目前漯河市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分别占到河南万亿食品产业的五分之一和中国食品产业的五十分之一。

《漯河日报》的报道称,通过新一轮食品产业生态系统性重塑、内涵式提升,形成了以双汇等为代表的肉类加工产业集群,以卫龙、南街村等为代表的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可口可乐、统一等为代表的饮料产业集群,以中大恒源等为代表的果蔬加工产业集群,食品涵盖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年产销肉制品680万吨,日产休闲面制品3500吨。其中,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等单品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另外,作为“大食物观”的践行者、未来食品的探索者、健康营养休闲食品的引领者,近年来,漯河坚持把食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朝阳产业、未来产业,为各类食品企业、高层次人才来漯河创新创业提供最好政策、最优服务,“爱食品”的名片不断擦亮,“做食品”的生态不断完善,“兴食品”的磁场不断加强,城市与食品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比如,围绕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坚持“三链同构”,打造了从源头到终端,从生产到研发、检验检测、包装、物流、电商、会展的全食品产业链条,培育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

很显然,作为一个被食品产业深度定义的城市,漯河也在举全市之力,为当地、河南乃至中国的食品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助力。

在我们看来,这种带有鲜明的双向奔赴色彩的产城互动故事,并非到处可见,在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新一轮的城市转型和产业变革过程中,也具有多个维度的镜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著名的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在其《5000天后的世界》一书中提出:当人口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随意流动,语言也不再是障碍时,各地就会努力强调自己的优势,并以此招贤求能;未来还会出现类似深圳和波士顿这样集聚特定产业的城市,这些城市的产业定位如此分明,以至于让很多人都会形成一个固定印象:想从事机器人制造就去波士顿,想做家电行业就去深圳;城市定位有助于汇集更好的资源,城市在形成产业定位后,可以更好地调配人才及资金,而那些想要从事相关产业的人也会将其作为第一选择。

这将是新的全球和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重要逻辑之一,一个被特定产业显著定位的城市,将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获得综合的竞争优势。

具体到漯河和漯河的食品产业而言,其未来可能呈现出的城市发展故事和产业变革故事是,因为漯河的食品产业定位如此分明,而且随着当地食品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使得更多想从事食品行业工作的创新创业者将漯河作为第一选择,而随着更多更优秀的食品领域的创新创业者的加入,又会进一步强化漯河这座城市的食品产业定位,并进一步推动当地食品产业创新生态的成熟和完善。于是,一个在人才、城市、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有了这个良性循环,城市怎么会不发展呢?

当然,哪个具有常识和远见的城市及其决策者,不希望在自己的城市构建起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呢?只不过,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产业与城市竞争形势下,要构建起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高。

【二】

如果要分析漯河乃至河南的食品产业发展还有什么短板的话,在我们看来,至少有三点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品牌营销和生态重塑,这也是漯河乃至河南食品产业在抢占未来全球食品产业发展制高点过程中,必须要过的三道坎。

首先来看品牌营销。考虑到品牌营销更多需要依靠市场化的企业和团队来解决,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头部食品企业的出现,这个短板一定会补上,原因之一是,每一个头部企业都会沉淀出一定规模的忠实用户和粉丝,这些用户和粉丝也将直接带动该企业其它产品的销售,从而进一步强化企业整体的品牌营销能力,不断带动更多产品的销售,从而实现更多品牌曝光和更强势的渠道构建。

在此背景下,政府针对当地食品产业的品牌营销能力的提升,需要做的和能够做的努力之一是,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创意环境和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并通过政策松绑和适度补贴,推进一系列创客空间和孵化器平台(具体可以分为政府主导的、企业主导的和行业协会主导的)的打造,以此吸引和帮助更多具有互联网基因和创新创业梦想的人到漯河,将自己和团队的市场洞察能力、产品创意能力和品牌运营能力等,与当地完善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生产制造体系进行结合,从而实现更多新产品和新品牌的出现和成长,以此构建漯河食品产业的新势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觉得漯河在这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也应该成为下一步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其次看生态重塑。所谓生态重塑,简单说就是要通过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手段,按照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生态的逻辑和导向,推动区域内外食品行业主体的合纵连横和协同发展,从而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食品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产业发展与城市转型之间的共享共生。

从最近几年漯河食品产业的转型发展努力和实践来看,我们认为,这一块是做的最好的,甚至构成了漯河食品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当然,结果也是比较明显的,就像前面提到的,在漯河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

公开的资料显示,立足食品产业,漯河以龙头项目引领带动重点产业链发展,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以链聚能、集群成链。比如,中粮集团面粉全产业链、自嗨锅中部产业园等龙头项目先后落地,功能性食品、特膳食品、特医食品蓬勃发展,食品产业系统完备、互联共生、创新活跃,食品产业链条越拉越长、食品产业生态愈发完善。

此外,围绕新资源挖掘与功能研究等六大方向,漯河抢先布局未来食品产业,争创全省未来食品产业先导区。加速抢占预制菜产业新赛道,建设全省重要的预制菜研发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双汇第三工业园,争当河南全省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盟主”。

接下来,漯河可行的选择之一是,在此逻辑之下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进一步拓展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食品产业与城市转型的同频共振。

第三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科技创新了。从全球来看,面向食品消费领域的生物技术、农业技术和设备技术,已经成为最被国家战略和投资机构关注和重视的技术方向构成。同样是在上面提到的《5000天后的世界》那本书中,凯文·凯利预测,和数字科技一样,生物科技必然会进入提速发展的阶段,食物的种类会越来越多。

在此背景下,希望成为中国食品产业第一重镇的漯河,不能不有所洞察,不能不有所行动。所以,中原食品实验室的成立,在我们看来,注定是漯河食品产业发展史上最具标志性和历史性的事件之一。

《漯河日报》的报道称,漯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食品城”“食品+”“食品云”“食品安”“食品冷链”“食品数智化”,全面构建完善的食品产业生态,持续擦亮“中国食品名城”金字招牌。其中,具体内容之一就是,抢抓河南全省实验室体系重塑机遇,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全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需求,与中国农大等6所高校合作共建了中原食品实验室。

据介绍,中原食品实验室汇聚了11名院士,组建了由29名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领衔的13个科研团队,入驻科研骨干189名,建立了“实验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六位一体的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自运营以来,已为双汇、中大生物、卫龙、伊利等近200家知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57次,突破关键技术16项,转化科技成果73项。

此外,截止到目前,漯河市共建成市级以上食品研发平台7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4家,建成3家市级食品公共创新平台、11个博士后工作站。其中,仅2022年,漯河市就新增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载体28家,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56%。

至此,一个科创赋能食品产业新发展的时代,可以说已经在漯河开启了。

在这个“唯科技和文化不可辜负的年代”,正在补上科技的短板,甚至开始引领食品领域科创趋势的漯河食品产业,还是应该被报以更多乐观期待的,以成立中原食品实验室为代表的漯河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发展的组合拳,也给其它地区和城市的食品产业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提示。

【三】

应该说,对于一个区域和城市的发展而言,拥有一个支柱产业或者说主导产业,在大多数决策者眼中都是一件好事,但既有的很多区域和发展案例显示,在单一主导产业影响下,也可能因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进而导致城市的盛极而衰,甚至是乍兴即废。

这种所谓的“单一产业”不仅包括有“能源诅咒”之称的能源产业,那些曾经代表世界产业走向而且综合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同样会带来这样的效果,比如汽车制造产业,以及现在让很多城市都苦不堪言的房地产业。

这背后不仅包括正常的产业迭代和更替所导致的正常的城市衰退,此外还要引起关注的是,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其实会加速城市衰落的节奏,并导致更高的衰败概率。其原因之一是,某一产业过于强势,客观上会吸引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金向该产业投放,因为在政府决策者和相关投资人看来,投入到该领域不仅可以降低失败的风险,还更有可能创造更高的收益,于是,这种来自政府和市场的资源倾斜,不仅可能降低该主导产业在当地发展的效率,客观上也会挤压投入到其它产业的资源配置,从而,让该城市失去发展出其它新兴产业的机会。

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的清醒认知和发展远见就变得很关键,从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需要有针对性地打破对单一产业的过度依赖,哪怕是在其支柱性产业如日中天的时候。

打破这种过度依赖风险的路径,总体来说有两条:一是时刻保持清醒和公正,有针对性地推进非主导产业之外的其它产业的培育、招引和发展,不要将城市产业发展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二是要主动推动主导产业产业链的延伸,并从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生态构建的层面,对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延伸、投资溢出、人才溢出、创新溢出等给与引导,将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投资能力、人才优势、流量优势等转化为对其它产业和城市综合治理的赋能,从而为更多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提供支撑,甚至将主导产业的创新平台和产业生态,变成整个城市的创新平台和产业平台。

敬畏规律,守正前行。如果以此为观察视角和逻辑框架来审视当下漯河食品产业的发展和城市转型的实践,应该会让我们对漯河的食品产业发展的真实逻辑和可能未来,有更丰富的思考和更准确的认知。

比如,据《漯河日报》的报道,近年来,漯河市抓住粮食这个关键,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以工业理念抓农业,推进农业生产融入食品产业生态,走出了一条集群协同的农食融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其中提到一个案例比较有意思,那就是位于舞阳县莲花镇的舞莲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为扩大生产规模,满足食品企业个性化需求,该公司不仅在2021年大力实施了技改项目,从源头上把好关口,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还发挥紧临舞阳县泥河1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的优势,通过组建小麦产业化联合体,与粮食仓储企业、合作社等合作,既从源头上保证了小麦品质、面粉质量,又带动了农户增收。

在我们看来,这其实是以公司的消费市场洞察和创新发展需求反向推动了前端原材料生产技术和模式的创新,而这种创新不仅可以用在小麦生产领域,还可以用在其它农作物的生产领域,进而实现了创新在多行业的溢出效应。

仅就公开的材料来看,体现这一逻辑和效果的案例还有不少,比如,坚持“链园一体”“农食融合”,推广稳粮建链增收模式,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这实际上是以食品产业依托,为当地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如此以来,中国食品名城漯河虽然是一个被食品产业显著而深度定义的城市,但在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实践中,食品产业当然不是其产业发展的全部,在漯河新发展阶段推进其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食品产业既是最重要的产业支撑,更是推动城市全面转型的创新资源、要素以及平台支撑。这两个“支撑”虽然密切相关,但并非一回事。

在我们看来,我们对漯河食品产业发展和漯河城市转型发展的精准洞察,也可以从辨析这两个“支撑”之间的差别开始,这背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产业创新发展的案例,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案例,对其未来的演进效果和可能图景,大家也可以和我们一起继续保持关注。

(注:本文所引资料和数据,主要来自漯河市政府网站和《漯河日报》的相关报道,特此致谢!)

关键词:

上一篇:鹿鼎记新手激活码_求鹿鼎记激活码一个谢谢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最新资讯